全球“大流行”的新冠病毒:夏季会自行消失吗?

2020-03-19 12:50   来源: 互联网    阅读量:61

  专题:《科学大家》聚焦新型冠状病毒

  实时疫情入口 

  出品:新浪科技《科学大家》

  撰文:舒跃龙 中华医学会病毒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院长

  编者按:截止3月17日,新冠疫情在全球已导致超过18万人感染。3月12日,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为大流行。面对异变异的新冠病毒,我们该怎么办?新冠病毒夏季是否会自行消失呢?

  全球“大流行”病毒

  北京时间3月12日,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为大流行。流行病学有几个常用名词:一是暴发疫情(outbreak),暴发疫情通常是指疫情在某个地方突然增加超出预期,或者在以前从未发现过的地方被发现,暴发疫情往往仅限于相对较小的地区。例如,2010年海地地震后的霍乱疫情等;

  二是流行性疾病(epidemic),通常是指暴发疫情分布在更大的地理区域。例如,2014年Zika病毒在巴西开始流行,后扩散到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的大部分地区;2014-2016年埃博拉疫情在西非爆发,疫情规模大,被认为是流行性疾病;

  三是大流行(Pandemic),全球流行的流行性疾病就是大流行。例如,1918年西班牙流感,它感染了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导致五千万人死亡。后来又发生几次流感大流行,包括1957年的H2N2、1968年的H3N2,以及2009年的H1N1。

  容易突变的新冠病毒

  病毒突变是其自然特性,尤其是RNA病毒,由于其复制过程没有校正机制,突变更是常见的事情,冠状病毒作为一种RNA病毒也不会例外。新型冠状病毒从1月份被发现至今,在国际基因序列共享数据平台GISAID上共有30个国家的113个单位共享了345株病毒的基因组序列。

  多个研究团队对病毒变异情况进行了分析,表明在约30000个碱基的病毒基因组中,目前整体突变程度较低,未发生重组现象。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陆剑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崔杰课题组合作根据新冠病毒基因组8782位的T-C突变(同义突变)和28144位的C-T(非同义突变)的两个突变位点高度连锁,将病毒分为L和S两个类型,并且认为S型与蝙蝠冠状病毒在进化树上更接近,可能为祖先类型,L型则可能由S型演化而来,这仅仅是基于目前的病毒基因组序列,在当前病毒溯源不是十分清楚的情况下还难以下结论。

  另外在早期的传播过程中,作为祖先型的S型几乎完全被L型取代,但随着时间推移,S型又逐渐上升,研究人员推测L型可能传播能力更强,复制速度更快,潜伏期更短,因而早期会在人群中快速扩张。但随着医疗和隔离措施的加强,L型的负选择压力变大,所以S型频率逐渐上升,但这种推测需要更多的动物实验结果和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L型还是S型都不是在人群传播过程中产生的,而是疫情发生时候就存在。这得到另外一篇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程根宏、中国CDC谭文杰、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蒋太交、中国CDC武桂珍等合作的文章证实。程根宏等根据同样的分子标记,发现病毒可以分为G1和G2两个遗传亚群共流行,最早的G1株(EPI_ISL_406801)于2020年1月5日在武汉分离,最早的G2株于2019年12月24日在武汉分离,两个基因群在同一城市的存在表明了共流行,而且这两组毒株都已传播到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没有发现传播力的差别。

  因此正如耶鲁大学流行病学专家Nathan D. Grubaugh等在Nature Microbiology上发表的评论文章,指出病毒突变符合正常流行病学规律,不应该引起恐慌。不同研究团队根据对共享的病毒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我们对于病毒的了解,也为疫情防控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但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家作为专业人员在解读科研结果的时候要全面,特别是要结合临床、流行病和病原学数据进行综合评判,真正做到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另一方面,在这个人人都是媒体的年代,如何能坚持底线,不盲目解读科学结论、不传播不负责任的内容也是每个人应该遵守的道德底线。

  面对境外输入病例该如何做?

  中国在国内疫情防控上取得重大成效,但与此同时,随着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蔓延,输入我国的风险也日益增加,因此如何防控境外输入病例成为今后我国成功防控疫情的关键。

  为降低对我国的风险,加大入境管理是关键,要加强对入境人员的健康检测,发烧者(37.3oC)必须进行新冠肺炎病毒检测。同时应该借鉴国内精准防控的策略,对国外地区开展实时风险评估,可分为高风险地区和低风险地区。对高风险地区入境者必须实施为期14天的居家或者集中医学观察;对低风险地区入境人员可通过社区管理,要求其在中国国内停留期间(14天)电话每日报告健康状况。同时对发现的每一个入境病例要按照国内疫情防控同样的策略实施防控,包括追踪每个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对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等。

  基于我国在疫情防控中取的成效和积累的经验,理应与世界分享,帮助全球抗击疫情,不仅体现大国担当,同时也是进一步降低对我国的输入疫情风险。

  1.通过网络会议等多种形式,对发展中国家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并为他们提供诊断试剂等力所能及的帮助。

  2.派出技术队伍支援疫情严重国家。

  3.建立与世界主要国家(美国和欧洲部分国家)和相关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比尔盖茨基金等)的科研合作团队,主要针对疫苗和药物的研发开展联合攻关。


责任编辑:he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科技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